河池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书写民族地区科学普及新答卷

河池 更新于:2025-10-18 11:09
  • 驼峰82

    近日,2025年首个全国科普月暨八桂科普大行动河池系列活动正式收官。这场为期一个半月(8月20日至10月8日)的科普盛宴,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立足河池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及乡村振兴重点区域实际,通过 “十大联合行动”构建“大联合大协作”格局,累计开展活动300余场次、覆盖群众40余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18万份,不仅让科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更以特色服务为地方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首个全国科普月八桂科普大行动河池活动启动仪式

    全域联动:“十大行动” 织密科普服务网

    在青少年科普领域,“AI赋能科普行动”与“校园科普行动”形成合力:42场“AI科普进校园”活动为1.8万名学生带来智能编程、无人机操作等实践课程,金城江区第三小学无人机社团更借此斩获广西青少年科技竞赛一等奖;68场前沿科技讲座、36场校园科技节同步开展,惠及18万人次师生,点燃青少年创新热情。

    开展科技辅导员培训班

    针对乡村振兴核心需求,“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聚焦油茶、桑蚕等主导产业,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广西林科院专家在久乐村现场讲解油茶高产栽培技术,发放油茶苗2000 株、楠木苗600株及肥料5吨;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长寿农业科普”培训覆盖3200余农户,推动科学种植技术覆盖率提升18%;凤山县乔音乡的种桑养蚕专项培训,让110余名村民掌握了产业增收新技能。

    而在民生保障领域,“健康科普惠民生行动”“食品安全科普行动”“应急科普护平安行动”多点发力:巴马、东兰等长寿之乡开展18场义诊,52场智能手机与健康设备操作培训惠及老年人;宜州区以“壮族山歌 + 科普” 模式演绎食品安全知识,吸引200余名市民参与;32 场“防灾避险进乡村”活动通过VR体验、短视频宣传,让2.8万群众掌握地质灾害应对技能,乡村大喇叭循环播报的应急知识更成为基层 “安全屏障”。

    在企业与产业赋能上,“企业科普行动”组织18次 “科技进企业” 调研,为12家重点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解决生产难题36项,举办8场 “企业开放日”,吸引 4200 名群众参观了解有色金属、生态食品产业生产线及科技创新成果。

    阵地联动方面,“科普阵地联动行动” 联动图书馆、文化馆设12个科普图书角,办26场读书分享会,科普书籍借阅达12万册次;罗城、南丹科技馆主题展接待6.2万人次,市气象科普馆“观云识天”活动惠及1.5万青少年;“线上科普馆”上传86个VR展览、科普课程资源,访问量达12万人次。

    学会与跨省合作领域,“学会科普行动” 发挥专业优势,医学会、农学会、气象学会等开展 16 场特色活动,覆盖2000余人;“跨省联动科普行动”深化桂黔合作,在南丹、独山交界乡镇办8场技术交流、健康义诊活动,共享优质科普资源。

    社区样板:教育社区“五维行动”破解健康科普难题

    如果说全市“十大行动”是科普“广度”的体现,那么河池市教育社区的健康科普实践,则展现了科普“深度”的突破。作为此次活动的典型案例,该社区由市疾控中心、金城江区疾控中心与社区居委会构建“三级联动”机制,以“五维行动”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居民日常习惯。

    9月25日的“家庭健康管理” 专题讲座上,市疾控中心专家的实操教学让抽象知识变 “实用指南”:现场演示用限盐勺控制每日5克盐摄入、用控油壶掌握25-30克烹调用油标准,指导居民通过 BMI 数值(18.5-23.9)判断健康体重,50余名参与居民的互动问答正确率达 100%。讲座同步开设的多学科咨询区,10名专家现场解答登革热防控、体重管理等问题 40 余条,发放健康工具礼盒与手册百余份。

    “不仅学知识,还能改环境。” 社区居民李阿姨说。活动期间,专项队伍每周清理卫生死角50余处,社区微信群推送健康提示20余条,电子屏滚动播放标语千余次,垃圾分类、病媒生物防治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线上线下全域宣传更实现“广覆盖”:市疾控中心公众号35篇健康专题文章触达15万人,社区商圈电子屏1800余次滚动播放标语,河池市融媒中心的全程报道则让社区经验成为可复制的“健康范本”。

    如今,教育社区居民对“三减三健”、传染病防控知识知晓率显著提升,“少盐少油”“定期称重”成为新习惯,公共区域垃圾堆放现象减少,三方协同的健康促进模式更为基层科普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协作思路。

    特色突围:民族元素与数字技术激活科普新活力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河池此次科普活动最鲜明的亮点,在于将民族文化与科学知识深度融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24条壮语、毛南语等民族语言科普视频循环播放,36场“双语科普”活动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讲解技术知识;宜州区刘三姐故里景区的“山歌科普”、毛南族傩面文化元素融入的科普展板,让科学知识既“有内涵”又“有年味”。

    数字技术的赋能则让科普更“潮”更“活”。罗城、南丹科技馆的“航天探秘”“生态河池”主题展,通过VR技术让6.2万人次参观者“身临其境” 感受科技魅力;全市打造的 “线上科普馆”上传VR展览、科普课程86个,线上访问量达12万人次;AI 编程、无人机操作等体验式活动,更吸引年轻群体主动“学科学、用科学”。

    此次活动不仅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更实现了“科普赋能产业” 的硬成效:油茶、桑蚕等产业预计年内产值增长8%,12 家重点企业通过“企业科普行动”解决生产难题 36 项,生产成本降低15%。今后将持续深化打造‘山歌科普课堂’‘数字农业实训’等特色品牌,推动‘科普 + 产业’深度融合,让科学创新持续为河池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从城市到乡村,从青少年到老年人,从产业发展到民生保障,河池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以“精准化、特色化、实效化”的实践,为民族地区科学普及写下了生动注脚 —— 当科技与民生同频,当创新与文化共振,科普便成为推动发展、惠及民生的“重要力量”。

    来源:河池市科协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