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小猫KR:2008年,中国基建“狂魔”投资了8.5亿,炸平了65座山,成功建成了一个吞吐量最少

河池 更新于:2025-09-06 23:17
  • 潋滟1361
    2008年,中国基建“狂魔”投资了8.5亿,炸平了65座山,成功建成了一个吞吐量最少的机场,美国专家看到这一成果后,气得几乎发狂。
    你可能会说,吞吐量最少还费这劲?可你不知道,那会儿的河池,真是被大山“捂”得喘不过气。作为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咽喉”,本该是物流人流的中转站,结果抬头是山,低头是沟,喀斯特地貌把平地都“啃”没了。当地人去趟省城南宁,先坐3小时山路拖拉机到县城,再转绿皮火车晃6小时,遇上雨天路滑,堵在半山腰是常事。山里的竹笋、木耳烂在地里,外面的医生、老师进不来,发展就卡在上不去、下不来的死胡同里。
    工程师们背着仪器转了20天,腿肚子都转细了,愣是没找到一块比足球场大的平地。有人打退堂鼓:“这地儿建机场,比登天还难!”可基建人就认死理:天路能修,山巅就能建机场!没平地?炸山填沟,自己造!
    说造平地,哪是拍脑袋的事?65座山,每座都有“脾气”:有的山石头硬得像钢,有的山肚子里藏着暗河溶洞,一炸就可能塌成漏斗。工程师们在山上打了上千个勘探孔,像给山做“体检”,记下每块石头的“脾气”。爆破那天,老技术员李师傅盯着仪表盘,手心里全是汗:“角度偏一度,石头就可能砸到旁边村子!”“轰——”一声响,烟尘散去,山头刚好塌在预定位置,偏差不到1米,现场工人们抱在一起哭了——那是炸的第23座山,前22次都在试错。
    填沟更难。炸下来的石头得一层一层填,每层都要用20吨的压路机碾,碾完还要灌水“验身”,渗水量超过标准就得返工。有次填到一半,机器突然陷下去半米,原来底下有个篮球场大的溶洞!工程师们连夜调来了“水泥浆导弹”——特制的速凝浆料,顺着钻孔灌进去,像给溶洞打了“补丁”,三天后一测,硬度比钢筋混凝土还强。
    工地上的日子,就没舒坦过。夏天暴雨一来,工棚漏得像筛子,工人们披着雨衣接着干活,泥浆灌进靴子里,倒出来能积半盆;冬天风跟刀子似的,手冻裂了就抹点凡士林,照样拧钢筋。四川来的焊工小王,儿子出生时他正在焊跑道灯,视频里看着孩子皱巴巴的小脸,抹了把泪说:“等机场通了,爸第一个带你坐飞机!”
    2014年通航那天,山民们从十里八乡涌来,带着腊肉、鸡蛋往飞行员手里塞。82岁的韦大爷摸着飞机翅膀,颤巍巍地说:“这辈子能在自家门口看飞机,值了!”现在好了,从河池飞广州只要2小时,山里的长寿米、山茶油当天就能摆上沿海超市货架;巴马长寿村、凤山三门海成了旅游打卡地,老乡们开起了民宿,年收入翻了好几番。
    总结:这座“悬崖机场”,炸平的是阻碍,架起的是希望。它不光让西南多了个交通枢纽,更让山里人知道: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过不去的坎。中国基建的厉害,就在于把“不可能”变成“咱能行”,用双手在山巅写传奇。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河池金城江机场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